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怎一个“情”字了得——解读《上海表情》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看清了生命仓促,却依然有很多动情。”今天终于看到何建明先生的《上海表情》,不由想到梁实秋的这句话。 何建明先生作品气势恢宏的史诗般叙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写

“看清了生命仓促,却依然有很多动情。”今天终于看到何建明先生的《上海表情》,不由想到梁实秋的这句话。

何建明先生作品气势恢宏的史诗般叙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写作功底,早就有目共睹。我曾经研究学习过他的《落泪是金》《浦东史诗》《那山,那水》《大桥》《国家》等等名作,叹为观止之余,却不敢妄加评论,何先生如此高大上的作品,我一个无名学生,哪敢乱发声音?

《上海表情》却不一样,感觉是何先生最接地气、最动情的用心力作。他从1月15号到4月份被动地滞留在上海。春节期间,他一人被困宾馆,无法到外面采访,这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却以“疫中人”、“城中人”的角色神奇地创作了这本有难度的书。书中有浓重的个人化感受和体验,且叙述章节短,节奏短促,画面感、镜头感强,叙述色调上或疼痛、或激愤、或温暖,将一种种鲜活的表情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从1月19日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0”记录,到3月3日本地确诊感染者为“0”,43天,从“0”到“0”,他全景式生动记录上海战“疫”全过程,诠释“上海方案”,礼赞人民城市的“硬核力量”,各式各样的表情共同组成了“上海表情”。

因为家在上海,我也亲历了这场战“疫”,疫情期间失去老父亲撕心裂肺的痛,我自漫步轮回里,独品莲心万般苦。“离人愁、伤别离,凋零落,空悲戚!情悠悠,哀悠悠,梦里飞花思不休,碎碎念、深深叹……”埙曲《追梦》,如泣如诉。我的先生是一名医生,也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我呢,宅家带娃,白天焦虑、担心、抑郁着,晚上彻夜难眠,半夜三更爬起来写作,宣泄着心中的痛楚与郁闷。

何先生在《上海表情》中所描述的一切,仿佛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回到了眼前,尤其是何先生在书中的两首真情诗,第一次读,泪如泉涌,再次读来,热泪盈眶。那是他在疫情最困难和绝望的1月29日和春节初十时写下的:

“见到太阳真好,能让我们看到光明和希望,更让我们内心产生丝丝温暖;见到太阳真好,笼罩在头顶的恐惧,今天开始消亡;明天后天……我想天天见到你,天天这样好。”何先生在最黑暗的时候,总是忘我地传播着人间的温暖,让近乎绝望的人们看到心中的太阳,感受着满满的正能量。《致黄浦江:你在流动,我心泪随动》中末尾几句诗:

“呵,我已无更美的语言赞美你,唯有每天热的心、热的泪,随你而动,而动……”我好像看见在黄浦江边一边奔跑,一边流泪的何先生,他滚烫跳动的心,随风飞舞的红色围巾如战旗飘飘……

悲情出诗人。这一刻,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何建明先生说,“满街没有人,老百姓只听到外面的声音,没有像我一样去到外面观看,这是我独特的一个视角。这种表情,既是现实的,又是文学的,这就是上海表情,一个有爱的城市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灿烂,这本书既是书写了上海,也书写了中国。”

“这是一场生死较量……只有听从一个号召:保护自己和亲人,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何建明先生动情地说,疫情使他意外地被留在了上海,让他有足够的机会去细细感受和观察这个城市在大疫之中的每一份表情……上海表情其实很恐怖,很寂寞,很孤独,有时也很温暖,很热血沸腾。在他看来,上海表情,既是这座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的疫中表情,也是他个人在其中的一些悲喜之情。

《上海表情》以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为切入点,表现了上海人面对疫情快速、果断、不掩真相、全力以赴和精到细致的“上海精神”和“上海方案”,既有政府层面的管理运转智慧,又有普通个体对待疫情的心理承受过程和生动的感人故事,是痛苦与感动交织的“上海表情”。

“民族危难之际,作家不能缺席。”何建明先生随口又是几句诗:“我们从未缺席,我们从不缺席。我们不求荣誉,我们只求己任。我们接受温暖,我们挥洒温暖。”

(《上海表情》新书分享会现场合影)

17年前非典时期,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采访,写出了抗疫现场报告《北京保卫战》;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他再次拿起手中的笔,第一时间奔赴上海抗疫前线,写下了摄人心魄的《上海表情》。江南自古出才子,是真名士自风流。他的才情是在磨难中写出的不朽,奋斗中呈现的风流。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网址: http://www.xwdxzz.cn/zonghexinwen/2020/0915/395.html



上一篇: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召开普通高校招生第五次
下一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运营武汉常福医院

新闻大学投稿 | 新闻大学编辑部| 新闻大学版面费 | 新闻大学论文发表 | 新闻大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大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