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影像记忆中的驯鹿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变迁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影像记忆中的驯鹿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变迁 闫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摘 要:影像作为传播方式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作用。作为变迁剧烈的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来

影像记忆中的驯鹿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变迁

闫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摘 要:影像作为传播方式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作用。作为变迁剧烈的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来说,影像记录能够直观地了解其传统文化。多年来创作的关于驯鹿鄂温克族的影像,内容大多展示其民族文化以及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从生态环境、民族历史、信仰崇拜等多方面揭示驯鹿鄂温克族;本文通过对驯鹿鄂温克族的影像梳理分析,进而对驯鹿鄂温克族的狩猎文化、驯鹿文化等的变迁进行分析阐释。


关键词:驯鹿鄂温克;影像;文化变迁;反思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古老而神秘的驯鹿鄂温克族,他们是北方游猎民族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也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三百多年来,驯鹿鄂温克人用生命传承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敖鲁古雅的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碰撞、融合,使得驯鹿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影像是记录文化变化和保护的载体手段,对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具有“复原”的价值。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迁,引起我国很多民族工作者、纪录片导演、电视台纪录栏目的注意,他们拍摄出诸多关于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影像。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驯鹿鄂温克族的影像梳理并进行分析,以此来分析驯鹿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变迁。


一、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和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多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是服务于民族识别和即将开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化运动,纪录片里大都能实拍到原有的面貌和文化特点。这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反映额尔古纳左旗的鄂温克人社会生活面貌的科学研究电影剧本《额尔古南河畔的鄂温克人》,195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同时调查组还拍摄了大量的反映鄂温克族社会生活及民俗风情的照片,记录了很多民族的社会面貌。这些具有“抢救”式的记录影像,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是驯鹿鄂温克族国内最早的影像记录,这段影像资料非常珍贵,黑白画面并介绍驯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如解放前的驯鹿鄂温克族的狩猎迁徙,“玛鲁神”的祖先崇拜,居住的原始“撮罗子”搭建,萨满跳神驱病等。


顾德清从1982年开始深入额尔古纳左旗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记录日记并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后整理《1982-1985探访兴安岭猎民生活日记》出版成书。这对20世纪80年代的驯鹿鄂温克人有着真实的写照。


20世纪80年代后,纪录片创作观念发生变化,创作开始带有个人主义观念的表达。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孙增田拍摄了《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纪录片选择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鄂温克人柳芭位作为纪录人,借助柳芭来表现民族文化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2000年以后,内蒙古本土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自筹资金走进敖鲁古雅对驯鹿鄂温克族的生活进行持续7年的跟踪拍摄,随后顾桃从大量素材中剪辑出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带着“他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民族文化的演变。


内蒙古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团队,从2003年生态移民到2013年历经十年拍摄纪录片《中国有个敖鲁古雅》,影像中对通过人物分组对比,展示出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栏目也做了很多关于驯鹿鄂温克族的纪录片,如2017年央视军事农业频道播出的《美丽中国乡村行》中《最后的驯鹿部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播出的《鄂温克驯鹿习俗》等。


二、影像记忆中逐渐消失的民族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较少人口民族之一,国家对人口少于10万人的民族进行一次性的脱贫,2003年8月10日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正式开始生态移民,167户驯鹿鄂温克人放下猎枪,走进山下陌生的环境,开始一步进入现代化的城镇化定居生活,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随之发生剧变。


驯鹿是鄂温克人狩猎迁徙驮运的好帮手,同时鹿茸、鹿奶、鹿皮都具极大的经济价值。使鹿部落的鄂温克人与驯鹿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存关系,鄂温克人根据驯鹿的生长习性,形成一系使用驯鹿的方法。驯养驯鹿也是鄂温克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绝技,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台播出的《鄂温克驯鹿习俗》记录影像,表达了目前中国鄂温克人能够驯养驯鹿的人已经不足300人,这也预示了驯鹿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也正在渐行渐远。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网址: http://www.xwdxzz.cn/zonghexinwen/2020/1019/609.html



上一篇:武汉交警直播查酒驾 一高校领导驾车调头就跑
下一篇:就读体验 | 香港城市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硕士专业

新闻大学投稿 | 新闻大学编辑部| 新闻大学版面费 | 新闻大学论文发表 | 新闻大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大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